每平米超过五百元 古法编席富农家
进入冬季,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农民又忙碌起来,他们走进自家地窖,根据订单编制“泊里红席”。11月22日,记者走进泊里镇张家庄村肖长全家,探访他家今年的编席和订单情况。
▲肖长全(左一)和老伴、哥哥一起在地窖中编制泊里红席
“泊里红席”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编红席的工序复杂,先把浸泡过的高粱秸秆劈成半公分左右宽的篾子,再用刀把篾子里面的瓤刮净、刮平,直至平滑、光亮,白色的篾子还要用硫磺熏,最后按照一定规律挑上压下,构成花纹,编制成席。编红席需要在阴湿、避光、不透风的地窖进行,这样做出来的红席才结实、有光泽,因此所有工序都得在地窖里完成。由于是纯手工艺制品,一领普通规格的红席,从起头到编成,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年前订肯定编不出来了,俺家的订单排到明年农历二月份啦。”肖长全笑着说。
▲肖长全的老伴用刀将高粱秆破解开,形成篾子。
曾经十几块钱一领的泊里红席,如今的身价已经达到几千元一领,肖长全告诉记者,现在他的订单都是每平米五百起步,大一点的席子每平米需要六七百元,每天起早就开始忙活,和老伴以及哥哥肖长延一起编制,一般都忙活到晚上八九点钟才休息。虽然累点,但是看着订单不断,顾客对他们手艺认可,他们也觉得值了。
。
▲肖长全刮掉高粱杆篾子内边附着的植物组织,这一步叫刮篾子。
▲肖长延在编制泊里红席。
▲肖长全和儿媳一起查看刚做好的红席。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