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我的美丽乡村》栏目播出杨家山里市级乡村示范片区专题记录片,节目通过实地探访的方式,描绘了杨家山里“三季有花 四季有果 时时有游客”的乡村振兴画卷,宣传杨家山里以红色文化赋能助推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就,节目一经播出引起热烈反响。

   

杨家山里青岛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总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村庄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产业相融。近年来,铁山街道充分挖掘片区资源优势,坚持统筹保障,实施生态提升,强化产业支撑,蹚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累计流转土地15000亩,引进30余个重点项目,实现村集体平均收入超过2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3万元。今年6月,全市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现场培训会议在铁山街道召开,10月,被公示入选全市十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之一,今年以来,共接待国家文物局、市人大常委会等各级观摩调研200余次。

涵养绿水青山  绘就乡村“新风貌

先后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国有资本4亿元,将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设施配套作为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重点。实施停车场扩建等工程40余项;投资2500余万元对道路进行绿化美化提升,持续完善片区基础设施;投资1800万元对7万亩山林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对河道沿线和山体沿线进行生态景观治理,打造全长9公里的风景长廊。同时,在片区示范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工作,打造3处污水处理模块,建成1处堆肥与环保酵素利用示范推广基地,具备厨余垃圾就地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能力,4个村庄入选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另外,加强风貌管控,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农村田园风光本色,使片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深化三产融合  鼓起村民“钱袋子”

创新“企业+村集体经济”联动发展模式,村集体出资成立民宿管理合作社、村投公司等平台,推动乡村共创学堂、田园客栈等15个重点项目落地,流转闲置房屋打造50余处民宿,连续举办20届樱桃采摘节、6届月季花海旅游节,今年接待游客23万人,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同时依托片区21家专业合作社,搭建产业发展互动平台,撬动社会资本6亿元,提升300亩以上产业园14个,将2800亩樱桃、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定为主导产业,构建起“产业园区+农户”产业链模式,打造23个标准农业园区,2处青岛市绿色园艺标准园,带动500多农户抱团经营,高标准推动山里·齐街、东坡文化组团、森林浴场、红色驿站、齐长城文化馆等项目落地,做好东坡文化、伏羲文化、明建村居文化等历史文化挖掘,谋划举办实景文艺表演、观影节、美食节等多类节庆活动,持续提升“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的全季旅游路线,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强化人才支撑 赋能发展“恒动力”

选优配强8名网格党支部书记,选派3名大学生担任助理,定期组织赴上海、深圳等地研修,全力锻造一支活力足、能力强的带头人队伍。创新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村党组织+村民”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8个村集体实现增收32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就业1500余人。同时依托田园共创学堂等平台,探索“田间校园”教育模式,将高校资源嫁接到樱桃种植、生态园管理,培育1000名新农人;通过筑巢引凤,引进张玉梅、冷启成等100名高素质乡贤带资本带项目返乡,落地田园会客厅等一批重点项目;培养“民宿管家”“影视经纪人”等10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在大下庄、黄泥巷各建1处德育银行,整合财务收支、资产资源等乡村事务,吸引1600余名村民参与,奖励兑换金额达15万元,化解矛盾纠纷及历史遗留问题35起,化解率97%以上,真正实现由村“两委”单一治理模式向数字赋能下村民全员参与治理模式转变。

如今的杨家山里,正逐渐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片区示范样板,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文化与生态同频共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返乡青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走出了一条蓬勃发展的美丽乡村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