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卫街道:一抹“志愿红”,擦亮“卫有我”
近年来,灵山卫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打造“卫有我”志愿服务品牌,探索“党建+志愿”“治理+志愿”“社工+志愿”“品牌+志愿”“联盟+志愿”“网格+志愿”新模式,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党建+志愿
筑牢服务阵地
灵山卫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社区“红色驿站”,深入探索“党员+志愿者+群众”的志愿服务新模式。街道通过将主题党日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让党员干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发动了辖区1500余名党员、商户、居民成为“卫有我”志愿者,逐步实现了群众从“站着看”向“主动干”转变,让“志愿红”成为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
“目前,街道已经实现20个城市社区‘初心驿站’‘骑士驿站’全覆盖,有效带动2089名报到党员、279名‘红色尖兵’、140名‘菁英卫士’加入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强大力量。”灵山卫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震说。
治理+志愿
拓展服务领域
灵山卫街道坚持源头治理思维,围绕居民所思所想所盼,聚焦基层痛点难点堵点,创新服务模式,推出居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同时,街道积极引导辖区内的专业律师、“五老人员”、热心居民等参与矛盾化解工作,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推动诉源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比如镇海门社区的红色律师团是由5名律师志愿者组成的,他们定期开展‘法治进社区’志愿服务、‘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等活动,为社区居民解答法律咨询200余次,化解房屋漏水、噪音扰民等邻里纠纷12起,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灵山卫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丁长波说。
社工+志愿
提升服务能力
灵山卫街道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凝聚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人才、社区企业、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的力量,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社工领办”联动服务模式,有效促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多样化。社工作为志愿者背后的力量,用陪伴式辅导的方式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有时间、有特长的群众及志愿者组成专业化志愿服务队,独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达到“1+1>2”的效果。
“我们社区通过‘社工+志愿者’模式,目前领办了‘老漂驿站’、‘悦禾读书会’等多个示范项目,不但促进了社区整体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对社区领袖的培育和社区自组织的成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两河路社区党委书记李静茹说。
品牌+志愿
擦亮服务底色
灵山卫街道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常态化发展,以“一社区一品牌一特色”为抓手,培育了助老扶幼、矛盾调解、交通疏导等33支多元化居民自治队伍,“邻聚力”“承恩卫民”等20个社区志愿服务品牌越擦越亮,星光夜校、期颐i护等志愿服务项目亮点纷呈,让社区为民办实事有了新路子、问题协商沟通有了新法子。
“我们通过开展‘暖心童行,沁溢卫城’项目,为辖区20名困境儿童、18名‘励志少年’建立档案,并针对不同的个案进行分析,分别从物质、学习、心理上进行结对帮扶,为困境儿童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灵山卫街道社会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联盟+志愿
激发自治活力
街道凝聚“两企三新”力量,持续推动“卫有我”扩圈扩容。目前共吸纳了45家热心公益的企业、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成立“卫有我”志愿服务公益联盟,开展志愿服务协同合作,以志愿者需求为导向,提供活动资金、物品赞助近20余万元,成为“卫有我”的最强“加油站”“合伙人”。目前已开展了4期积分兑换活动,为200余名志愿者提供物品、服务兑换,以物质、服务、精神互补的方式,让爱心“双向循环”。
“感谢灵山卫街道搭建的志愿服务公益联盟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志愿服务工作提质增效。”淘花园花卉园艺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晓燕说。
网格+志愿
提升服务温度
灵山卫街道不断完善“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四级组织架构,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网格化治理体系。通过抓好微网格信息、微治理事件、微社情民意、微网情议事,进一步做好面向群众“点对点”的服务工作,将微网格治理体系顺畅转换为精准服务体系,及时回应居民通过网格反馈的问题和需求,推动居民需求、民生实事在网格发现、在网格解决。
“我们经合社推行‘卫民微治理’模式,积极动员辖区党员、热心居民、‘九小场所’经营者等30人加入‘东升畅通行’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共开展交通疏导、市容秩序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朝阳门社区东街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金开纲说。
党建+志愿
筑牢服务阵地
灵山卫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社区“红色驿站”,深入探索“党员+志愿者+群众”的志愿服务新模式。街道通过将主题党日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让党员干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发动了辖区1500余名党员、商户、居民成为“卫有我”志愿者,逐步实现了群众从“站着看”向“主动干”转变,让“志愿红”成为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
“目前,街道已经实现20个城市社区‘初心驿站’‘骑士驿站’全覆盖,有效带动2089名报到党员、279名‘红色尖兵’、140名‘菁英卫士’加入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强大力量。”灵山卫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震说。
治理+志愿
拓展服务领域
灵山卫街道坚持源头治理思维,围绕居民所思所想所盼,聚焦基层痛点难点堵点,创新服务模式,推出居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同时,街道积极引导辖区内的专业律师、“五老人员”、热心居民等参与矛盾化解工作,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推动诉源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比如镇海门社区的红色律师团是由5名律师志愿者组成的,他们定期开展‘法治进社区’志愿服务、‘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等活动,为社区居民解答法律咨询200余次,化解房屋漏水、噪音扰民等邻里纠纷12起,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灵山卫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丁长波说。
社工+志愿
提升服务能力
灵山卫街道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凝聚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人才、社区企业、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的力量,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社工领办”联动服务模式,有效促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多样化。社工作为志愿者背后的力量,用陪伴式辅导的方式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有时间、有特长的群众及志愿者组成专业化志愿服务队,独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达到“1+1>2”的效果。
“我们社区通过‘社工+志愿者’模式,目前领办了‘老漂驿站’、‘悦禾读书会’等多个示范项目,不但促进了社区整体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对社区领袖的培育和社区自组织的成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两河路社区党委书记李静茹说。
品牌+志愿
擦亮服务底色
灵山卫街道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常态化发展,以“一社区一品牌一特色”为抓手,培育了助老扶幼、矛盾调解、交通疏导等33支多元化居民自治队伍,“邻聚力”“承恩卫民”等20个社区志愿服务品牌越擦越亮,星光夜校、期颐i护等志愿服务项目亮点纷呈,让社区为民办实事有了新路子、问题协商沟通有了新法子。
“我们通过开展‘暖心童行,沁溢卫城’项目,为辖区20名困境儿童、18名‘励志少年’建立档案,并针对不同的个案进行分析,分别从物质、学习、心理上进行结对帮扶,为困境儿童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灵山卫街道社会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联盟+志愿
激发自治活力
街道凝聚“两企三新”力量,持续推动“卫有我”扩圈扩容。目前共吸纳了45家热心公益的企业、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成立“卫有我”志愿服务公益联盟,开展志愿服务协同合作,以志愿者需求为导向,提供活动资金、物品赞助近20余万元,成为“卫有我”的最强“加油站”“合伙人”。目前已开展了4期积分兑换活动,为200余名志愿者提供物品、服务兑换,以物质、服务、精神互补的方式,让爱心“双向循环”。
“感谢灵山卫街道搭建的志愿服务公益联盟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志愿服务工作提质增效。”淘花园花卉园艺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晓燕说。
网格+志愿
提升服务温度
灵山卫街道不断完善“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四级组织架构,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网格化治理体系。通过抓好微网格信息、微治理事件、微社情民意、微网情议事,进一步做好面向群众“点对点”的服务工作,将微网格治理体系顺畅转换为精准服务体系,及时回应居民通过网格反馈的问题和需求,推动居民需求、民生实事在网格发现、在网格解决。
“我们经合社推行‘卫民微治理’模式,积极动员辖区党员、热心居民、‘九小场所’经营者等30人加入‘东升畅通行’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共开展交通疏导、市容秩序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朝阳门社区东街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金开纲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