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记者从区民政局获悉,西海岸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30.7万,约占户籍人口的21.6%,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从加快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了“1+N+6”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从激活养老服务需求侧发力,精心打造了“蓝色康养”养老服务品牌,在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先行先试,先后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全省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等荣誉称号。

组织保障

引领养老事业创新突破

新区积极构建“党委领导、人大推动、政府实施、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将养老服务工作连续七年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顶格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重点抓住养老服务发展空间需要,编制完成《青岛西海岸新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逐步形成“一主两副七镇区”的养老设施总体布局。

“我们还专门成立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工作专班,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规划、建设及移交管理,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区民政局党组成员、民政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宋延斌介绍说,今年以来,为54个住宅项目在土地出让阶段反馈意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小、散、偏”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做好养老服务,服务人员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养老服务行业护理员队伍年龄偏大、后劲不足等问题,新区建立了入职年限补贴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工作在养老护理、医疗、康复、社工等岗位上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给予最高4万元的从业人员入职奖励。对符合相应条件的养老护理员分别给予3000-5000元不等的职业技能等级奖励,每人每月100-200元的岗位津贴。

52岁的赵中方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一名护理员,已经工作近10个年头的她,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员工”。“2022年,政府给了我1万元的养老服务人员一次性入职补贴,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护理员工作的鼓励与肯定。”赵中方告诉记者,“这也激励我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用心用情照顾好每一位老人。”

不仅如此,区慈善总会每年出资30万元助力养老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共举办养老服务培训班10期,培训700余人次,护理员岗前培训达到100%。

多元共济

促进养老服务扩容提质

居家社区养老已成为老年人主流的养老方式。新区深入实施“1+N+6”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在每个镇街建设至少一处600平方米以上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辐射周边N处服务驿站,为社区居家老年人全方位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乐等六助服务。

目前,全区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驿站328处,建成数量居全市首位。2024年,将新建40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列入区办实事,进一步加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成后新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基本覆盖。

“针对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助餐服务,我们充分发挥企业‘连锁化’运营优势,采取‘中心厨房+助餐点’的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宋延斌介绍说,如今,全区养老服务设施全部委托给中康爱邻里、供销集团青鸟颐养、康宁颐养、唯老汇、区医疗集团等5家养老服务企业开展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运营。截至目前,新区签约老年人数7.3万人,日均服务老人达到2.3万人次。

与此同时,新区积极推进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适老化改造工作,已为1268位困难老年人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1974户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家住滨海街道营海村的75岁老人鲍修发,经自理能力评估为半失能状态后签约了家庭养老床位,并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在改造时,根据老人自愿原则,重点解决老人在智能监管、起居行走、安全监控等方面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为老人安装了坐便器、扶手、烟感器等适老化设施,享受到由政府兜底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除此之外,新区还创新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在市区两级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顿午餐补贴6元的基础上,鼓励经济合作社、社区慈善基金对老年助餐再补贴,实现老年人最低1元就餐。

为进一步节省助餐运营成本,助推助餐可持续发展,新区还支持推行“公益性岗位+养老助餐”模式。目前,新区招聘636个助餐公益性岗位参与老年送餐工作,藏马镇、六汪镇已实现免费送餐。

系统集成

推动医养结合转型升级

“我刚到护养院的时候经常腰疼,腿也不能动。他们照顾得很好,现在我的身体越来越硬实。要是生病了,前院医院的医生就过来帮着照顾我们。”88岁老人孙美玉入住首康壹家·灵珠山老年护养院已4年有余,谈起在护养院的生活,老人十分满足。

一个院子里,前院是卫生院,后院是养老院,前楼看病,后楼养老,近在咫尺。这里既是灵珠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首康壹家·灵珠山老年护养院。卫生院与养老院优势互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一体化服务,让老人感慨“很有安全感”。

医养结合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新区积极发挥基层医疗资源优势,采取融合运行、协议合作等方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闲置场所提供养老服务。“两院一体”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力量统合、优势互补。

新区还鼓励规模较大、条件成熟的养老机构申请医疗资质,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的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目前,全区已有23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机构,其他养老机构通过与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合作实现医养结合全域覆盖,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93%。

“我们还发挥‘长护险’试点优势,建立‘医养康护’相融合的护理服务模式,推动新区23个镇街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均取得了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资质。”宋延斌表示,通过整合家庭养老床位政策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累计为1268位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提供73项个性化照护服务,有效减轻了老人家庭负担和照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