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近年来,灵山卫街道积极探索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创新建立全市首家镇街级社会工作中心,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卫家亲”“卫平安”“卫诚办”“卫民哨”“卫有我”等“五‘卫’一体”基层治理格局,不断延伸基层服务触角,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目前,灵山卫街道已培育30余支各具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吸纳40余家志愿服务公益联盟单位,招募志愿者1500余人,服务辖区居民2万余人次,持续激活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多元融合<<

扩大“卫家亲”共治朋友圈

目前,已有23名流动党员先后到星光岛社区“红帆支部”报道,他们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成为社区智库成员,助力解决外卖员进小区难等实际问题17个。

近年来,灵山卫街道创新多元治理合伙人模式。发挥“红帆支部”的“三兜一树”功能,聚拢671名流动党员、新就业群体等力量,激活“两企三新”领域治理红色动能。依托区域化党建,集聚60余家党建联建单位、1300余名“双报到”党员,发起、认领治理服务项目180余个。邀请专家学者、“两代表一委员”等组建治理顾问团,为基层治理助力赋能。通过以场地换资源、以平台换服务等合作方式,吸纳200余家企业商家、公益组织等联动参与社区治理,发起星光摄影团、东方影都老年大学等40余个服务项目,基层多元共治格局加快形成。

>>握指成拳<<

打造“卫平安”治理共同体

灵山卫街道依托“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立“网格、社区、街道”三级矛盾化解体系。网格主“调”,强排查、抓苗头、除隐患;社区主“解”,搭建议事调解平台;街道主“攻”,“一案一策”、攻坚突破。创新培育“卫民解薪愁”“三事三制”等12个品牌调解室,搭建“书记下午茶”等新型对话载体,了解群众烦心事,将70%的矛盾化解在网格、25%化解在社区、5%化解在街道,推动民生诉求量下降28%、信访量下降30%、诉讼量下降80%。今年以来,街道累计化解矛盾纠纷857起,涉及金额2094万元。

>>竭诚为民<<

擦亮“卫诚办”服务品牌

灵山卫街道擦亮“卫诚办”服务品牌,打造全市标杆型便民服务中心,进驻130余项公共服务事项,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实现“一站式”集成办理。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精准下沉基层,将45个事项下沉社区、合作社,推广“云端直办间”,成立176人的帮办代办队伍,推出上门服务,实现企业、群众诉求一呼即应、一应即办、一办到底,提升“家门口”治理服务效能。

目前,在灵山卫街道的便民服务中心以及辖区内17个社区设有政务服务一体机,可办理社保、医保、公积金、税务、不动产登记等485项“自助办”业务和237项“视频办”业务。同时,安排工作人员提供引导服务,随时为办事群众答疑解惑。

>>排忧解难<<

培育“卫民哨”治理先锋

大湾港路是灵山卫街道的一条主干道,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十分拥堵。为解决道路拥堵问题,东街合作社依托大湾港路“卫民哨”,积极动员辖区党员、热心居民、九小场所经营者等30人加入“东升畅通行”志愿服务队伍,在早晚高峰时段进行交通疏导,有效缓解了拥堵现象。

以“卫民哨”为依托,组织各方力量解决辖区居民烦心事,类似的例子在灵山卫街道不胜枚举。街道聚合多方力量,优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全域构建“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四级服务体系,吸纳物业管家、业委会成员、楼栋长、党员、居民志愿者等约300人进入微网格队伍,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通过在商圈、学校等重点区域打造哨点,整合力量精准化解治理难题。强化线上平台联动,用好“诉速办”“灵山卫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等线上平台,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收集、响应群众治理与服务需求。

>>凝心聚力<<

激活“卫有我”共治效能

“孩子放假了,可以去社区学习。”“想了解健康科普知识,可以在社区听讲座。”“社区的理发服务也很不错。”在灵山卫街道珠光路社区,通过将志愿服务与德润银行积分相结合,居民可通过参与基层治理获得积分,然后用积分换取各种志愿服务,激发了广大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据了解,灵山卫街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党员示范、志愿引领,按照志愿者特长设立了环境卫生督导岗、政策法律宣传岗、交通畅行疏导岗等十余个志愿岗位,招募志愿者1500余人,吸纳40余家企业和教育、医疗机构等参与公益服务,培育“邻聚力”“‘家’点力量”“聚力‘益’家”等社区志愿服务品牌,服务辖区居民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