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在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各个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大棚里,菌丝旺长、菌菇成熟,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12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大村镇田庄村的青岛西海岸供销集团荟泽农产品有限公司平菇大棚,一阵浓浓的菌香扑鼻而来。虽然室外温度已经降至0℃以下,但大棚内却温暖湿润,一朵朵肥美的平菇犹如精致的小伞,从菌棒上探出头来,密密麻麻地铺满了菌床。菌包排列得整整齐齐,水灵灵的平菇竞相生长,十分喜人。

大棚内,园区负责人尤勇正和工人们忙着采摘成熟的平菇,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这些“肉嘟嘟”的蘑菇装进箱子,准备出售。“平菇生长周期短、成本低、回报快。我们从十月份开始种菇,在管理得当的条件下,出菇时间可以持续到明年5月底。”尤勇告诉记者,目前园区种植平菇的大棚有7个,每天的出菇量大约在2000斤左右,出菇最多的时候,每天的产量可以达到五六千斤。产品主要面向本地批发市场销售,因为品质相对较高,客户相对稳定,园区出产的平菇根本不愁卖。

尤勇介绍,园区的菌棒都是自己生产的,主要原料包括麸皮、棉籽壳、玉米芯、豆粕等,这些原料成本低廉、易于获取,再加上没有添加化学肥料,长出来的平菇口感较好,味道更加鲜美。“平菇的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只要保证温度和湿度,普通家庭也可以培养出菇。现在很多客户吃了我们的平菇后,也想尝试在家里种植,所以我们现在也对外出售菌棒。”尤勇说道。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南茶北引”“南菌北植”,大村镇农民便开始尝试种植蘑菇。2004年以来,因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巨大,大村镇政府在全镇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热潮。通过采取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和科技化服务等措施,以科促农、以科兴农,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使“大村蘑菇”成为全区特色产业新名片、农业农村发展新业态、突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田”。2023年,全镇食用菌产量达3700余吨,占全区70%。

近年来,大村镇按照做优做强特色食用菌、做特做精珍稀食用菌、做好做大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菌菇年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小小菌菇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撑起了“致富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