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美食真馋人,逛吃玩乐走起来
“来两份羊汤,现在有空位吗?”“刚出锅的炉包来四个,看着都饿了。”“竟然还有辣条糖球,吃起来太美味了。”……进了腊月,年味渐浓,走进泊里大集,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特色美食香气四溢、叫卖声此起彼伏,浓浓“烟火气”扑面而来。
泊里大集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俗大集,每逢农历四、九开集,其中腊月廿七是泊里小集。大集占地160多亩,设功能分区32个、交易摊位1600个,年交易额达3亿元。2012年3月,泊里大集入选青岛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获评全市网红打卡地。羊汤、海鲜烩饼等网红美食吸引众多食客慕名而来,还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近期,泊里镇对大集软硬件实施升级改造,盘活毗邻大集的116间民房,打造美食餐饮区——365天“天天大集”。
海鲜烩饼生意火爆
美味羊汤深受青睐
海鲜烩饼是泊里大集上的特色美食,也是众多网友推荐的“网红美食”。2023年9月,泊里海鲜烩饼制作技艺列入西海岸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您的烩饼好了。”大集上,程家烩饼老板娘、泊里海鲜烩饼传承人程焕娟,正在三口大锅前忙得不可开交,随着铲子不停地翻动,锅里烩饼逐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小时候,我爸就带着我赶泊里大集。那时候,爸爸在大集上做海鲜烩饼。”程焕娟告诉记者,她是泊里镇河东村人,2012年从父亲手里“接棒”做起了海鲜烩饼。如今,37岁的程焕娟在大集上有两个摊位,和三名厨师共负责12口大锅。摊位上除了她和丈夫及公婆4人,还雇了14个人帮忙。“一个集下来,最少卖2000碗海鲜烩饼。”程焕娟介绍说,海鲜烩饼里面有大虾、蛤蜊、墨鱼、猪肉、青菜、饼条等。
“天不亮出门,天黑才到家,累并快乐着。”程焕娟坦言,虽然摆摊辛苦,但是生活很充实,大集当天凌晨3时就要到集上撑篷子、摆摊子,再准备好食材、餐具等,通常需要2到3个小时。6时左右就陆续有顾客,一直忙活到下午三四点,收拾完摊位回到家就是下午五点多了。“做了这么多年海鲜烩饼,我觉得品质最重要,保证食材新鲜、保持原本的味道,就是守住了泊里大集的烟火气。”程焕娟表示。
除了海鲜烩饼,羊汤也是大集上的明星美食。在距离程家烩饼不远的赵三大锅全羊摊位前,老板赵林刚正在忙着切羊肉,一旁的大锅热气腾腾,他身后的帐篷里坐满了人。“一直赶泊里大集,到现在已经13年了。”赵林刚是泊里镇河西村人,多年来,早已习惯了赶大集的节奏。“凌晨3时到集上煮全羊,一直忙到下午4时左右收摊。现在天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来喝一口热乎的羊汤,一个大集能卖四五只羊。”赵林刚告诉记者,“腊月里的大集特别忙,人们都来集上置办年货,我们小吃摊位基本都是人挤人。”
大集又见擀皮兄妹
辣条糖球亮相吸睛
“韭菜肉的来四个。”“白菜肉、韭菜鸡蛋的各来四个。”……在老程家炉包摊位前,记者见到了此前火出圈的“擀皮兄妹”,趁着休息,兄妹俩正帮着擀皮,妈妈程燕则熟练地给顾客打包。
“老程是我爸,我是小程,‘擀皮兄妹’是我的孩子。”程燕是泊里镇河北村人,她告诉记者,父亲已经做了40多年炉包,最早爷爷做的炉包小有名气,自己独当一面经营炉包摊位已经13年了,“我爸爸闲不住,每个大集都跟我一起赶集。”记者看到,69岁的“老程”——程元喜正在摊位上包炉包。“我家的炉包好吃,主要是在食材方面下足了功夫。”程燕向记者介绍起做炉包的“秘诀”:发面采用传统的“老面引子”发面方法,调馅用的花生油是自己到油坊现打的油,现包现做保证新鲜。“我家一直用木柴烧火,做出来的炉包格外好吃。”程燕表示。
“孩子们休息时就会过来帮忙。”谈及“擀皮兄妹”,程燕告诉记者,让孩子赶大集现场擀皮,可以通过参加劳动体验大人的辛苦,对孩子而言是很好的锻炼。“除了赶泊里大集,我们还会赶琅琊集、丁石洼集。”程燕说,每次逢集一家人总是凌晨出发奔走在路上,虽然辛苦但日子有奔头。
“山楂、草莓、橘子的各来一支尝尝。”“你这还有辣条糖球,好吃吗?”……“华氏糖球”摊位前挤满了顾客,正挑选自己心仪的口味。“我卖糖球40年了。”摊主华志军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黑龙江省,2019来到西海岸新区创业,从事卖糖球的老本行。“泊里大集人气旺,一个大集下来能卖1000元左右。”不仅自己卖糖球,现在华志军的儿子也子承父业,跟着他一起卖糖球。“我儿子今天也在大集上,就在前面那个位置。”华志军说。记者注意到,除了常见的山楂糖球,这里还有辣条糖球、巧克力糖球、菠萝蜜夹草莓糖球。“辣条糖球10元两支,这些算是我的创新产品。”华志军说,新产品深受孩子的喜爱,未来希望和儿子一起努力将“华氏糖球”做成品牌。
打造365天“天天大集”
传统市场焕发新生
“为满足城乡居民采购需求、丰富文化生活,泊里大集不断提升卫生环境,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丰富商品种类,改善市场设施。”泊里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沈磊告诉记者,近期泊里镇“腾笼换鸟”盘活毗邻大集的116间民房,打造美食餐饮区——365天“天天大集”。坚持市场化运作,投资600万元,对“天天大集”进行高标准设计改造和专业化管理运营,海鲜烩饼、羊汤、烧肉、炉包等特色美食商户争相入驻,同时融合“美食+娱乐”元素,将餐饮消费和休闲娱乐相结合。记者看到,美食餐饮区包含非遗展厅、景观墙、文创店和泊里味道记忆走廊、美食文化打卡墙等,是拍照打卡、感受人间烟火的好去处。食客们不用赶大集,平日里就能在这里品尝到大集上的美食。
据了解,泊里大集平均客流约3万人、泊车量500余辆,腊月高峰期摊位增至近3000个、人流量达6万,泊车量增至近2000辆。沈磊介绍,大集积极承接流量、满足市民游客需求,充分调研并综合考量土地性质,规整扩建5个地块为停车场,面积106亩、泊位1106个,同时优化推动停车场管理规范化、市场化,确保大集交通安全有序。
据了解,泊里大集统一规范日常管理,修订完善《泊里大集管理规定》等制度,细化行业管理部门、第三方运营公司、属地村庄、个体商户等主体权责义务;设立市场管理团队、组建青年党员服务队,开展秩序管理、走访服务和制度宣传,促进大集日常经营规范有序。“为进一步丰富大集商品,我们还协调联系辖区大型商超,探索开设‘大集专场’,为市民游客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物美价廉的产品。”沈磊说道。
泊里大集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俗大集,每逢农历四、九开集,其中腊月廿七是泊里小集。大集占地160多亩,设功能分区32个、交易摊位1600个,年交易额达3亿元。2012年3月,泊里大集入选青岛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获评全市网红打卡地。羊汤、海鲜烩饼等网红美食吸引众多食客慕名而来,还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近期,泊里镇对大集软硬件实施升级改造,盘活毗邻大集的116间民房,打造美食餐饮区——365天“天天大集”。
海鲜烩饼生意火爆
美味羊汤深受青睐
海鲜烩饼是泊里大集上的特色美食,也是众多网友推荐的“网红美食”。2023年9月,泊里海鲜烩饼制作技艺列入西海岸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您的烩饼好了。”大集上,程家烩饼老板娘、泊里海鲜烩饼传承人程焕娟,正在三口大锅前忙得不可开交,随着铲子不停地翻动,锅里烩饼逐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小时候,我爸就带着我赶泊里大集。那时候,爸爸在大集上做海鲜烩饼。”程焕娟告诉记者,她是泊里镇河东村人,2012年从父亲手里“接棒”做起了海鲜烩饼。如今,37岁的程焕娟在大集上有两个摊位,和三名厨师共负责12口大锅。摊位上除了她和丈夫及公婆4人,还雇了14个人帮忙。“一个集下来,最少卖2000碗海鲜烩饼。”程焕娟介绍说,海鲜烩饼里面有大虾、蛤蜊、墨鱼、猪肉、青菜、饼条等。
“天不亮出门,天黑才到家,累并快乐着。”程焕娟坦言,虽然摆摊辛苦,但是生活很充实,大集当天凌晨3时就要到集上撑篷子、摆摊子,再准备好食材、餐具等,通常需要2到3个小时。6时左右就陆续有顾客,一直忙活到下午三四点,收拾完摊位回到家就是下午五点多了。“做了这么多年海鲜烩饼,我觉得品质最重要,保证食材新鲜、保持原本的味道,就是守住了泊里大集的烟火气。”程焕娟表示。
除了海鲜烩饼,羊汤也是大集上的明星美食。在距离程家烩饼不远的赵三大锅全羊摊位前,老板赵林刚正在忙着切羊肉,一旁的大锅热气腾腾,他身后的帐篷里坐满了人。“一直赶泊里大集,到现在已经13年了。”赵林刚是泊里镇河西村人,多年来,早已习惯了赶大集的节奏。“凌晨3时到集上煮全羊,一直忙到下午4时左右收摊。现在天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来喝一口热乎的羊汤,一个大集能卖四五只羊。”赵林刚告诉记者,“腊月里的大集特别忙,人们都来集上置办年货,我们小吃摊位基本都是人挤人。”
大集又见擀皮兄妹
辣条糖球亮相吸睛
“韭菜肉的来四个。”“白菜肉、韭菜鸡蛋的各来四个。”……在老程家炉包摊位前,记者见到了此前火出圈的“擀皮兄妹”,趁着休息,兄妹俩正帮着擀皮,妈妈程燕则熟练地给顾客打包。
“老程是我爸,我是小程,‘擀皮兄妹’是我的孩子。”程燕是泊里镇河北村人,她告诉记者,父亲已经做了40多年炉包,最早爷爷做的炉包小有名气,自己独当一面经营炉包摊位已经13年了,“我爸爸闲不住,每个大集都跟我一起赶集。”记者看到,69岁的“老程”——程元喜正在摊位上包炉包。“我家的炉包好吃,主要是在食材方面下足了功夫。”程燕向记者介绍起做炉包的“秘诀”:发面采用传统的“老面引子”发面方法,调馅用的花生油是自己到油坊现打的油,现包现做保证新鲜。“我家一直用木柴烧火,做出来的炉包格外好吃。”程燕表示。
“孩子们休息时就会过来帮忙。”谈及“擀皮兄妹”,程燕告诉记者,让孩子赶大集现场擀皮,可以通过参加劳动体验大人的辛苦,对孩子而言是很好的锻炼。“除了赶泊里大集,我们还会赶琅琊集、丁石洼集。”程燕说,每次逢集一家人总是凌晨出发奔走在路上,虽然辛苦但日子有奔头。
“山楂、草莓、橘子的各来一支尝尝。”“你这还有辣条糖球,好吃吗?”……“华氏糖球”摊位前挤满了顾客,正挑选自己心仪的口味。“我卖糖球40年了。”摊主华志军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黑龙江省,2019来到西海岸新区创业,从事卖糖球的老本行。“泊里大集人气旺,一个大集下来能卖1000元左右。”不仅自己卖糖球,现在华志军的儿子也子承父业,跟着他一起卖糖球。“我儿子今天也在大集上,就在前面那个位置。”华志军说。记者注意到,除了常见的山楂糖球,这里还有辣条糖球、巧克力糖球、菠萝蜜夹草莓糖球。“辣条糖球10元两支,这些算是我的创新产品。”华志军说,新产品深受孩子的喜爱,未来希望和儿子一起努力将“华氏糖球”做成品牌。
打造365天“天天大集”
传统市场焕发新生
“为满足城乡居民采购需求、丰富文化生活,泊里大集不断提升卫生环境,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丰富商品种类,改善市场设施。”泊里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沈磊告诉记者,近期泊里镇“腾笼换鸟”盘活毗邻大集的116间民房,打造美食餐饮区——365天“天天大集”。坚持市场化运作,投资600万元,对“天天大集”进行高标准设计改造和专业化管理运营,海鲜烩饼、羊汤、烧肉、炉包等特色美食商户争相入驻,同时融合“美食+娱乐”元素,将餐饮消费和休闲娱乐相结合。记者看到,美食餐饮区包含非遗展厅、景观墙、文创店和泊里味道记忆走廊、美食文化打卡墙等,是拍照打卡、感受人间烟火的好去处。食客们不用赶大集,平日里就能在这里品尝到大集上的美食。
据了解,泊里大集平均客流约3万人、泊车量500余辆,腊月高峰期摊位增至近3000个、人流量达6万,泊车量增至近2000辆。沈磊介绍,大集积极承接流量、满足市民游客需求,充分调研并综合考量土地性质,规整扩建5个地块为停车场,面积106亩、泊位1106个,同时优化推动停车场管理规范化、市场化,确保大集交通安全有序。
据了解,泊里大集统一规范日常管理,修订完善《泊里大集管理规定》等制度,细化行业管理部门、第三方运营公司、属地村庄、个体商户等主体权责义务;设立市场管理团队、组建青年党员服务队,开展秩序管理、走访服务和制度宣传,促进大集日常经营规范有序。“为进一步丰富大集商品,我们还协调联系辖区大型商超,探索开设‘大集专场’,为市民游客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物美价廉的产品。”沈磊说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