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起现代职业教育“新区样板”
1月13日,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大会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提供有力支撑。会上,西海岸新区作了交流发言。
回眸2024年,新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先后获评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山东省科学保教引领区、青岛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新征程上,新区将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刻领会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推动新区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为教育强市建设贡献西海岸力量。
全面优化资源配置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直接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教育资源,办好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新区聚焦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全面优化资源配置。2024年2月21日,新区召开全区教育和体育工作会议,出台教育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东中西区域教育提升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东北部片区教育提升工程、星光岛片区教育登峰计划、西部片区教育强镇筑基行动。
2024年,新区建成启用团结路实验学校、区教科院附属幼儿园等中小学幼儿园19所,增加学位1.7万个;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成立大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分批次撤并28所村办小学及村办园,2所学校入选省级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幼儿园公办率达63.2%,优质园占比达85.1%;创新构建“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113所幼儿园开展托育及公益早教指导,惠及4600余个家庭。
如今,新区构建起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发展格局,育人质量成色更足。2024年,新区中考招生政策优化,首次实行普通高中全区统一招生,招生比例达68.3%。学科奥赛32人获省一等奖、98人获省二等奖,斩获全国奥赛1金2银1铜,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夺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金10银1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8金17银8铜,均居全市首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全市教育大会提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近年来,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一方面,新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24年面向全国选聘奥赛金牌教练等名优教师10人,引进C9高校、国家公费师范生等优秀人才50名,公开招聘教师303人。同时,新区强化干部教师梯队建设,建立13个“农村名班主任工作室”,2人获评“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4人入选齐鲁教育名家、名班主任工程,15人获评省特级教师,9人获评青岛名校长,44人获评青岛名师。
中德应用技术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新区高职校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一系列国家级荣誉成为新区2024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光时刻和生动注脚。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全市教育大会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扩大教育开放合作交流,激发教育发展动力活力。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域,新区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教育新生态,14所学校“组团”入选“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双语小学作为全市唯一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区教体局“数字化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区域教育新生态的西海岸实践”和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实施‘三地三师协同’智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荣获市第八届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中央电教馆“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第三期试点工作启动会在新区召开,新区作典型经验介绍。
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新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外人文交流与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做好人文交流工作和推动教育高水平开放的实际行动,推动教育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取得新成效。
2024年,新区共有28所中小学与驻区高校开展合作共建,揭牌成立“新区青少年足球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缔结国际友校和“姊妹学校”34对,总量突破100对。2024年11月19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工作交流暨推进会在新区举办,27所学校入选年度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新区正加速构建中外人文交流新格局,不断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
打造现代职教样板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主体。全市教育大会强调,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新区精准布局、先行先试,聚焦“产、教、研、学”一体化发展,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新区样板”。例如,提升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构筑军地人才增长极;迁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建成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构筑国际化产业人才增长极;建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青岛基地,构筑文化产业人才增长极;规划迁建新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构筑临港产业人才增长极,形成“一体四极”错位发展、齐头并进的职教新格局。
在系统规划布局基础上,新区强化统筹联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协同发展,发挥17所高校院所集聚优势,将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应用型本科及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等中高职院校纳入环高校人才创新圈、产学研合作联盟,高校天使基金孵化青职学院“刹车盘缺陷智能检测应用”等创新成果……2024年,新区产教联合体成立,涵盖本科、中高职、企业等30余家单位,并成功入选省首批产教联合体。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优化调整,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区着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教引擎。
一方面,产教一体优化专业设置,锚定创新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推动驻区高校新增或调整专业学科176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分别设立海洋学院;职业学校优化设置13大类51个专业,培育6个省特色专业、9个市级骨干专业,精准培育产业人才。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推进“院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多场景协同育人,建成各类实训基地234个,全市2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均在新区,“双元三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与京东方等链主企业共建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等6个产业学院,打造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等实践中心,支撑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强势崛起,智造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于瑞泳表示,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科学谋划教育强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应用和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助推教育强市建设开启新征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