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花灯赏非遗,西海岸“顶流”盛宴火爆出圈
陕西特色打铁花、敦煌极光秀、南派舞狮、成都盖碗茶、川剧变脸……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一场非遗民俗与现代科技、国潮文化“混搭”的灯会点燃了西海岸新区的节日氛围,2025年青岛新春艺术彩灯节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热门之选。
彩灯节现场,汉服少女手持自拍杆,网红博主架起云台,市民游客摩肩接踵,一派热闹非凡。除了流光溢彩的自贡彩灯点亮夜空,来自全国多地的非遗民俗技艺齐聚一堂,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深度体验非遗魅力的大好机会。春节期间,这场文化盛宴吸引超过10万人打卡,社交媒体相关话题曝光量突破1.5亿次,成为新区春节当之无愧的“顶流”活动。
非遗技艺“动”起来
沉浸式体验民俗魅力
2025年青岛新春艺术彩灯节以“暖动西海岸,灯火中国年”为主题,围绕“赏花灯、看演艺、乐游园”三大板块,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场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让来自全国多地的传统非遗技艺“动”起来,民俗文化以鲜活姿态走进市民游客的生活。
在“打铁花”表演区,表演者将1600摄氏度的铁水抛向夜空,铁水与特制花板碰撞的刹那,金色“铁花雨”如流星般倾泻而下。游客站在观赏区仰头便能感受到铁水炽热的气浪与视觉冲击。
为强化沉浸感,彩灯节主办方每日安排40余项150场演艺活动,全天候轮番上演。川剧变脸与观众“零距离”互动,在游客身旁瞬息变换脸谱,引得观众连连惊叹。茶文化演艺区内,茶艺师现场演示盖碗茶茶艺,长嘴铜壶在空中划出弧线,热水精准注入茶碗,展现茶艺的力量与美感。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打铁花和川剧变脸,这次亲眼看到,感觉特别震撼。孩子也很喜欢,感觉非遗文化离我们更近了。”新区市民林琳观看完表演后感慨道:“只有近距离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手艺人在传承技艺时的那份执着与不易。”
传统文化“潮”起来
老手艺玩出新花样
当夜幕降临,彩灯节现场瞬间被点亮,50多组设计精巧、造型各异的自贡彩灯星罗棋布。这些彩灯不仅保留了扎染、裱糊等传统老手艺,还巧妙融入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元素。有的彩灯以热门IP形象为蓝本,将可爱萌趣的卡通角色与传统彩灯工艺相结合,让人眼前一亮;有的则把现代流行的色彩搭配运用到传统灯组中,强烈的色彩对比碰撞出时尚火花,让古老的彩灯瞬间“时髦”起来。
在人群中,身着飘逸汉服的姑娘们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手持自拍杆,穿梭在各个灯组之间,兴致勃勃地四处“打卡”。游客王惠便是其中一员,她一边全神贯注地拍摄短视频,一边难掩兴奋地说道:“以前总觉得彩灯是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喜欢看的,没想到彩灯节这么新潮有趣,融合了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太让我惊喜了。”
为给游客带来更丰富多元的游玩体验,彩灯节的策划团队还精心设计了别具一格的闯关游戏。游客们可以跟随身着汉服的NPC开启一场奇妙的游园之旅,在游戏过程中完成各种充满趣味与挑战的任务,挣得银票后便能兑换精彩的演艺门票,让游客仿佛穿越到古代市集中。
“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而是要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彩灯节演艺活动负责人史晓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国潮元素的巧妙融入,拉近非遗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真正‘潮’起来。”
冬季文旅IP“火”起来
打造节庆新品牌
“家人们谁懂啊!敦煌极光秀这么酷!”主播@青岛世博城展馆王力举着手机走进彩灯节演艺区,镜头里正在上演“白娘子”与“小青”的经典故事。LED光源穿透空气中缭绕的雾气,激光随着剧情舞动,光影交错间,白娘子的婉约和小青的灵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直播间里弹幕瞬间炸开:“这也太高级了!”“白娘子美哭了!”“主播多拍点,还没看够!”
彩灯节的火爆,不仅体现在现场的热闹氛围,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据统计,春节期间彩灯节吸引超过10万人次打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和媒体的相关话题曝光量突破1.5亿次。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在彩灯节上的打卡照片和视频,分享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感悟。
通过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国潮元素的结合,彩灯节不仅吸引了本地市民,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为新区冬季文旅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来自潍坊的游客高阳表示:“听说这里有非遗灯会,特意带着家人过来看看。没想到这么精彩,感觉不虚此行。”
“今年我们打造了北方最大的室内彩灯节,我们希望利用3到5年时间,把彩灯节打造成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庆品牌,实现‘夏天有啤酒节,冬天有彩灯节’双节联动。”彩灯节主办方中铁会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丽告诉记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