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台街道:二十九,赶大集,赶完大集过大年
一座传统大集,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时空胶囊”。王台大集历史悠久,最早记载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约300年历史。大集每逢阴历四、九开,与泊里大集、王戈庄大集曾并称老胶南三大集。在王台大集,韩家寨红蜡、青岛脂渣、海鲜烩饼、董城驴肉、岛耳河虾仔酱……一个个小小摊位,凝结着传统文化魅力的非遗美食和工艺,让男女老少驻足回味。
从汉服秀、国风动漫到乡村集市的回归“出圈”,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人群熙攘的集市叫卖,记忆中连缀的灯笼、年画、春联,琳琅满目的当季食材、童年玩物,年少时的春节在大集中变得亲切、具体,一场年货大集,让年轻人赶出来儿时情怀、赶出了民俗回归。
一座崭新大集,带来了文旅融合的新生机。2023年开年,王台大集搬迁,新址占地面积约60亩、近4万平方米,提供摊位900余个,王台的父老乡亲有了更大的舞台,百年“老”大集也承担了展示北部新城蝶变腾飞的“新”使命。
在大集的摊位上,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赶早登场的草莓、蓝莓,色泽诱人的糖果甜品,色香味俱全的海鲜烩饼,热锅现烤的吊炉烤饼。配着地方特色的茂腔表演、200余年历史的国老山庙会、“海洋大集”冬游活动,拥挤的人群、吆喝的摊主、有趣的民俗活动,不仅唤来了十里八乡的村民,还引来了五湖四海的打卡游客。
越来越多的游客因为集市来到王台、了解王台,又在“春赏桃梨夏吃瓜、秋收稻蟹冬采莓”中记住王台、爱上王台。热闹的集市成为乡村振兴的“窗口”,频频唱响“村村有好戏”,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
近千个市集摊位让王台的普通个体商户、农民百姓可以广泛参与,大集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砍价声,市集为个体经营者保留了多样化的经营方式;老人们不再发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赶大集和曾经的邻居们一起吃顿饭、聊聊天、相互寒暄,那些真诚的笑容都在此刻汇成一首首关于家乡、关于年俗的诗篇,实现“小市集”与“大商圈”的相得益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