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楼街道:“全域物管”,塑形更铸魂
张家楼街道半城半乡、依山傍海,拥有“油画名村、蓝莓之乡、红枫小镇、富民新街”四张靓丽名片。2024年以来,张家楼街道坚持美与富并进、塑形和铸魂并重,全面推行“全域物管”一体化管理模式,以“燃气票换柴草垛”“共享农机停放场院”“彩绘达尼”等创新举措,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后荣获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
>>抓好四个强化<<
构建高效保障机制
张家楼街道在推进“全域物管”过程中,从机制、投入、人员、督导四个关键环节发力,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在机制引领上,积极构建街道党工委“一线指挥”、新村党委“区域统筹”、自然村党支部“前沿阵地”三级联动体系,成立全域物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问题反馈、智慧工单、情况通报等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在建设投入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配备洒水车、装载机、垃圾桶等设施,建成54处生活垃圾分类密闭式收集站,购置144辆生活垃圾电动收集车,并将1.3万个分类垃圾桶分发至每家每户。截至目前,街道已成功创建4处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
为充实管理力量,张家楼街道坚持“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理念,组建了一支由55名街道物管保洁员和146名村级专职保洁员组成的全域物管保洁队伍,全力做好“家门口”清洁工作。此外,街道还制定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管理及奖惩办法》,通过日常巡查、月度检查、季度联查、年度彻查,形成动态化、全链条的监管机制,切实保障工作落实到位。
>>坚持四化管理<<
推动全域协同运维
张家楼街道坚持专业化、属地化、清单化、协同化管理,推动全域协同运维。通过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区属平台企业对110公里村级硬化道路、9755户农村卫生改厕、7条河道、13座小型水库等设施进行专业化管理,实现城乡运维联动。同时,坚持村庄自治、属地管理机制,将自然村范围内的街巷保洁、清洁取暖、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工作纳入村级管理,并完成10914户清洁取暖改造和488户节能房连片改造试点,其中,桃源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张家楼街道建立职责明晰、标准明确的责任清单,梳理整治环境、擦亮节点等4类32项攻坚任务清单,覆盖物业服务企业监管、环境卫生等多方面,累计清理占道经营、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行为6400余处,拆除违建40余处、1.3万平方米,立案查处执法领域案件46起。同时,张家楼街道还积极与各建设主体单位沟通协作,统筹推进清洁能源、污水治理等建设运维,完成驻地小区污水管网与市政污水管网对接,并完成52个自然村(10208户)农村污水治理改造。
>>聚焦生态基底<<
提升环境助力增收
张家楼街道围绕生态基底,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规划为先导,推进松阳路改造、核心区管网等项目,实施农村道路、乡村水务、清洁能源等“九项提升工程”,打造松泉山户外文化公园、苑庄河省级美丽河湖等公共服务载体,累计建成60余个群众文化广场和20余个口袋公园。
在全域旅游发展上,张家楼街道将环境提升、经济增收与文脉传承相结合,完成513亩森林植被恢复一期及1.3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此外,张家楼街道还积极整合辖区资源,打造“周末近郊游,首选张家楼”农文旅品牌,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红枫节,累计吸引游客近40万名次。同时,推出3条一日游路线,举办樱桃节、艾草节等线上线下农文旅节会10余场次,线上、线下累计吸引300余万网友、游客,文化产业产值达3亿元。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张家楼街道推动街村两级强村共富公司与“全域物管”融合,实现物业服务等业务年收入600万元,带动集体增收180万元。
接下来,张家楼街道将深化“全域物管”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