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床自然修复了,海马回来了,自然生态价值在修复过程中得以实现。”2月27日上午,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第四场专题会议上,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刘正华向全球海洋城市立体分享了“西海岸新区琅琊台村蓝色市民社区发展”案例,引发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这几天,我实地参观了琅琊台村。这里的蓝色市民社区发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刘正华说,“琅琊台村海洋生态环境优美,居民自发保护海洋生态,共享海洋给予的福祉。”
  刘正华提到的琅琊台村位于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该村背山面海,东临龙湾,南靠千古名胜琅琊台景区并因此而得名,海岸线13.6公里,是典型的沿海渔村。近年来,琅琊台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生态与发展共赢。这个靠海吃海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的“网红打卡地”。
  琅琊台村蝶变,有何内因?琅琊台村党委书记王金壮总结为三方面:打好海洋生态保护“组合拳”,下好海洋生态旅游“先手棋”,做好海洋文化传承“大文章”。
  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吸纳100余名渔民渔嫂成立“蓝湾卫士”巡护队,每月开展一轮护海行动,向村民科普宣传海洋生态保护知识。组建成立全国首个海马保护民间公益组织,重点开展海马、海江豚、海草床“两物一植”保护工作……打造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生态景观。
  海洋生态旅游方面,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强化与琅琊台景区的紧密联动,保护性开发龙湾景区,重点发展以渔家风情为特色的民宿和渔家宴,打造以“山情海韵、琅琊渔歌”为主题的滨海旅游带。同时,精心策划“琅琊嗨海季”“琅琅的节气游”等品牌活动,引入伴山伴海旅拍社、研学营地、琅琊手造等20余家企业,深度开发拓展新兴业态,年均吸引游客80万人次。
  海洋文化传承方面,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整合“徐福文化”“海岛文化”“渔家文化”资源,每年举办“琅琊祭海节”等文化节会活动,累计吸引游客65万人次。依托“琅琊海故事”电商平台,打造“琅琊特色产品展销厅+直播间”乡土网红培育基地,助推“龙湾花馍”“琅琊玉筋鱼”“琅琊竹编”等特色产品销售,带动全村近200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仅给村民们提供了一个亲海好去处,还带动了旅游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我们这赏风景、尝海鲜、住民宿,实现了景色变美、产业升级、百姓受益的三赢局面。”王金壮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结琅琊台村蝶变带来的意外之喜,不难发现“含绿量”就是“含金量”。
  “琅琊台村鼓励居民积极提升海洋素养、成为蓝色市民,同时,强化社区海洋素养能力建设,打造蓝色市民成长载体。这里的居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为美丽海洋建设付诸行动,对促进人海关系和谐共生作出贡献。”刘正华告诉记者,琅琊台村为培育蓝色市民、打造蓝色市民社区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景示范。
  琅琊台村是新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碧海金滩”到“金山银山”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
  在本次大会开幕式“蔚蓝叙语城市共鸣”环节,西海岸新区面向全球分享了“西海岸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全面展示了新区在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人海和谐共生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实践,为全球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解决方案。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按照“规划引领、久久为功,陆海统筹、综合施策,共建共享、人海和谐”的总体思路,先后组织开展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龙湾海岸带修复以及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修复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高标准打造了金沙滩、银沙滩、灵山岛、凤凰岛、唐岛湾等众多驰名中外的“靓丽名片”,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了人海和谐共生。
  “西海岸新区将继续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奋力蹚出‘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向海开放、生态养海、统筹陆海’的新路径,为海洋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新区愿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与全球伙伴共同努力,积极推动多领域深入探讨合作,携手建设开放、包容、繁荣、绿色可持续的海洋。”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