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进入“标准化”时代
3月6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并在全区推行。这是全国首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本规范地方标准,标志着西海岸新区基层治理进入了全新的“标准化”时代。
规范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职责边界,通过创新“12345”融合体系,有效破解志愿服务碎片化,实现了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组织共育、队伍共建、项目共创、阵地共享、场景共营,以常态化、长效化的志愿服务推动社区服务体系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今年1月,薛家岛街道新港山路社区被推荐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备案的山东省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随后,薛家岛街道在工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围绕发挥专业社工作用、培育壮大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设计实施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三方面,联合青岛理工大学专业团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经过探索实践,以标准化思维制定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本规范》浮出水面。规范充分结合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的特点,对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岛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在论证中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加强质效管理,改进服务内容、实施方法,提升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水平,规范创造性构建了“12345”融合体系。其中,“1”即1个核心,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核心目标,聚焦社区实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2”即双主体协同,指导建立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组织联席机制,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共同服务社区;“3”即3大流程,规范需求评估、项目设计、服务实施全链条,确保服务科学、有序开展;“4”即4项保障,完善组织、人才、质量、激励制度,为服务持续推进提供坚实支撑;“5”即5维特色,形成党建引领、专业支撑、志愿参与、居民共治、持续发展的治理新格局。
规范还有四大创新机制,包括全国首创的“社工督导指数”评价体系、对志愿服务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四色分级”动态管理制度,以及“时间银行+专业认证”双轨激励机制、“网格发现-社工介入-志愿响应”协同模式。
在前期的实践中,规范首创的“服务转化机制”成效显著。通过“社工督导介入-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流程再造”路径,已成功转化“青少年心理辅导”“独居老人照护”等20类项目,服务满意率达98.6%,有效解决了志愿服务碎片化问题。
接下来,新区将以规范为依据,发挥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品质西海岸”建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