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海岸新区现有驻区高校17所,在校大学生22.6万人。

2024年以来,新区统一战线立足高校实际,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教学科研、建言议政、服务社会等方式,进一步发挥驻区高校统战资源密集、党外人才荟萃优势,助推驻区高校与新区协作共进,实现校城党外人才融通、统战事业融汇和技术产业融合,探索打造校城统战“三交”促“三融”的新区样板。

坚持大统战格局

顶格推动校城统战全域开展

新区将高校统战工作纳入工委(区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谋划驻区高校统战工作。不断完善联谊工作机制,通过座谈、调研、观摩、组织共建等方式,点对点注入思想“融合剂”。

截至目前,面向区直各单位、各镇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组织高校专家与英国土木工程协会进行专题研讨、促成新区与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等长期联动工作12项,为地方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智力支持。

新区还支持校城统战团体交流合作,鼓励党外人士与各高校统战组织结对共建,丰富组织框架和人才结构,实现跨领域工作经验和各界别统战资源互通共享。截至目前,开展系列活动30余场,参与师生400余人,参与企业200余家。

同时,新区还实施高校党外干部挂职计划,组织9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赴区自然资源局等区直单位挂职锻炼,精准匹配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截至目前,已组织赴泊里镇、薛家岛街道、张家楼街道等镇街开展调研活动6次,形成文旅融合、港产城融合等9个领域的调研报告,协调解决卫健、教育领域等难题8项。

坚持服务全局

促进校城统战事业深度融合

新区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邀请高校专家为150名党政干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组织10名高校专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联盟,指导长江路街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长江路街道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新区还组织驻区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8场,以“音乐户外课堂”“见学红色教育”“探寻乡村振兴”等方式宣传新区四张国际名片。鼓励驻区高校各民主党派组织,知联会、侨联等统战组织主动讲好新区对外开放的故事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故事,助力新区双招双引实现新突破。

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新区探索校内培养、企业实习、留区就业创业和综合评价“四位一体”人才共育模式,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设置“金海螺新媒体工作室”,开展新媒体训练营8次,培训学生1000余名;联合工委组织部、区招才中心、人才集团培养复合型产业紧缺人才1300余人。

除此之外,在9名高校党外干部挂职锻炼期间,工委统战部会同有关部门召集新区各领域企业,汇聚融资平台,共同为高校产学研项目服务。2024年以来共开展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座谈交流会15场,实现海洋工程、新能源、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领域产学研项目与地方企业面对面交流,达成合作意向13项。

坚持常态长效

实现高校与地方双向奔赴

健全机制,绘就最大“同心圆”。新区进一步优化校城统战融合工作机制架构,推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委与校城统战联席会议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促,体系化推进校城融合,提升高校参与度和积极性。

人才共育,打造最强“生力军”。新区整合校城思政教育资源,探索意识形态领域合作新模式,开展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实施高校青年统战人才培育专项行动,筑好技能人才蓄水池,激发创业活力,强化安居保障。

产教融合,擘画最美“新蓝图”。新区吸纳高校院所学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物中的统战成员,探索构建“院士团队+统战团体+产业集群+平台支撑”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在长江路街道等属地镇街打造集科创服务、就业实习等一体的统战服务站,助力产学研项目转化落地。用活“耦合汇”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平台,与“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和“订单班”,支持校企联合攻关,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下一步,西海岸新区将紧紧围绕校城统战融合“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核心问题,健全工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实现高校与地方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