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顾青岛电影百年辉煌历程,推动电影文化传承与发展,4月28日,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由青岛海发集团发起,青岛出版集团出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徐皓月担任执行主编的青岛电影史新编《青岛电影1905-2025》在西海岸新区正式发布。

“值此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青岛举办、2025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之际,发布《青岛电影1905-2025》这本书意义重大。这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对未来的展望。希望青岛电影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本书能够为大家的砥砺前行提供支持和帮助。”发布会现场,尹鸿在视频致辞中说道。

“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青岛电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了解青岛电影的独特魅力,感受这座城市与电影的深厚渊源。希望它能成为一份珍贵的礼物,献给所有热爱电影以及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们。”青岛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东华表示。

“我相信,伴随着这本书的发布和广泛传播,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了解青岛电影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深刻体会到青岛电影人在电影创作道路上所展现出的那份坚定不移的执着精神,以及他们对电影艺术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青岛海发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玉晓说道。

从早期胶片的舶来文化到红色年代的银幕热血,从改革开放的产业腾飞到东方影都的崛起……《青岛电影1905-2025》融合电影学、社会学与城市发展研究等多维视角,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脉、以电影为魂、以青岛为镜,共分为“发轫之始、红色巨浪、改革之春、工业重镇”四篇长卷,首次全景式梳理青岛120年电影发展脉络,以一座城市的视角折射中国电影从萌芽到屹立世界的壮阔历程。

其中,“发轫之始 华影首景”篇作为青岛电影的启蒙篇章,聚焦德占日据时期青岛作为中国最早电影放映重镇的角色,揭秘《劫后桃花》等经典影片诞生的文化土壤;“红色巨浪 国影之光”篇书写了青岛电影与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还原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电影事业的转型,解析《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背后的创作故事;“工业重镇 世界影都”篇展现了青岛向世界影都转型的华丽篇章,以东方影都为核心,剖析青岛如何以工业化体系支撑《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科幻巨制,奠定中国电影科技高地的地位……

青岛不仅是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取景地,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先锋城市。《青岛电影1905-2025》以严谨的史料钩沉与多维视角剖析,构建起一座城市与中国电影共生共荣的史诗图景,既是对双甲子历史的致敬,更试图为未来电影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当天,“青岛与中国电影120周年——青岛电影主题展”在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青岛电影博物馆同步启动。“《青岛电影1905-2025》和‘青岛与中国电影120周年——青岛电影主题展’进行了深度联动。我们在确定书籍文本内容之初,就设想了该书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史论专著,所以在史料挖掘的时候,重点关注了一些实物资料和展品。书中对一些珍贵资料,比如1966年青岛生产的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和1981年的青岛月刊、杂志进行了重点回顾和分析,此次展览可以让读者对于书中的这些重要实物资料有更深入的理解。”身兼“青岛与中国电影120周年——青岛电影主题展”策展人的徐皓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