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泊里镇研发打造的“泊里手造非遗”线上销售小程序正式启用,这是该镇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现代技术赋能传统技艺发展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进一步拓宽手造非遗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帮助居民增收的又一重要举措。

近年来,泊里镇深挖本地手造非遗资源,积极探索“手造非遗+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激发手造非遗产业活力。截至2024年底,全镇共有手造项目34个、非遗项目20项,数量居全市乡镇首位,先后获评“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街”“市首批文艺特色镇街”等称号。

数字赋能

开辟线上销售新渠道

“该小程序由泊里镇联合青岛乡村振兴数字贸易品创园,共同开发打造,在‘品浪优选’微信小程序,设立‘泊里手造非遗’销售专栏,以数字化手段拓宽非遗、手造传承路径,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让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泊里镇宣教文卫中心主任张立英介绍。

“泊里手造非遗”小程序首批精选泊里红席、麦草画、烧肉、烧鸡等12类极具本地特色的手造非遗产品进行线上销售,每件产品都配有详实的制作工艺介绍和文化背景解读,让用户在浏览购买过程中深入了解手造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通过简洁直观的界面设计和流畅的交互体验,用户可以轻松完成从产品浏览到在线购买的全流程操作,享受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

下一步,泊里镇将以“泊里手造非遗”微信小程序为数字化载体,进一步深化“手造非遗+互联网”发展模式,不断丰富产品类别,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让更多传统手造非遗技艺焕发新生,为手造非遗传承注入持久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文化动力。

创新引领

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近年来,泊里镇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底蕴浓厚、人文特色突出等优势,坚持夯实文化阵地、丰富活动载体、活化非遗利用、壮大人才队伍,不断强化文化赋能,激发文化活力,取得显著成效。

积极打造民俗博物馆、麦草画展馆、手造馆等文化主题场馆,设置“百工坊”“老胡同”等活动空间,增强游客参观体验感和参与感。

以春节、元宵节、啤酒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发挥“节庆+”引流效应,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非遗文化艺术节、丰收节等主题活动超400场,吸引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20多个国家留学生实地体验。

联合民间艺人组建3家专业团队和78支舞蹈队,推出《罗衫记》《巧手编出幸福来》《乡音绵绵》等包含非遗元素及故事的文艺节目,年游客接待超40万人次。目前与央广网、大众网等6家主流媒体深度合作,泊里大集连续8年登陆央视。

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非遗新能人培养”计划,开设专题培训班,研习传统技艺,融入艺术设计、产业运营、网络营销等现代技能,打造复合型传承人队伍,变“手艺人”为“守艺人”。培训非遗骨干200余名,培养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0名,其中,麦草画传承人许加梓获评齐鲁乡村之星。

深度链接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组建编创团队开展非遗信息采集与编纂,对传承人口述资料进行转译和再创,编制出版《味道泊里》《泊里红席编制技艺》《泊里风情》等书籍,推动非遗传统技艺传承普及。2024年,麦草画制作手工技艺入选“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

创新打造“课堂学习+家庭体验+社区实践”的全链条传承路径,构建非遗传承空间矩阵。在泊里小学、董家口小学设立麦草画、红席展馆,通过“家长入校”“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普及非遗文化,年培训1万余人次。

跨界融合

奏响乡村振兴共富曲

为进一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泊里镇积极探索非遗和当地产业的结合路径,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泊里镇支持非遗传承人成立文化运营公司,联合手工匠人、知名设计师、工艺美术师等组建专业设计团队,推出56项兼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非遗商品。例如,近期结合《哪吒2》等热门电影,开发的哪吒、敖丙等形象的麦草画产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张立英告诉记者,近年来,泊里镇通过创建“匠心泊里”等文创IP,孵化“泊心有礼”等12类非遗品牌。

此外,泊里镇盘活泊里大集西南侧116间闲置民房,创新打造“天天大集”非遗美食街区,建设泊里味道记忆走廊、非遗美食文化打卡墙,布局馇锅子、海鲜烩饼等23家非遗美食商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消费额3000万元。利用2000平方米存量空间创办非遗工坊,探索制定泊里红席、麦草画、烧肉等5类产品标准体系。成立2家非遗合作社,采取统一原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分户生产的“三统一分”运作模式,组织80余户村民开办家庭工坊进行生产制作,年均销售额达80万元,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泊里镇还打造“线下+线上”非遗联营产销一体化平台,线下依托泊里大集、数字贸易品创园,打造非遗展销主阵地,定期举办非遗产品展演活动。线上联合重庆大龙网等数字贸易平台,合作成立商贸公司,利用直播、公众号推送等形式提升曝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