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楼街道:“新农人”玩转直播带货“新农活”
11月13日晚,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逄家桃园村村委会院子里,一场直播带货正在进行。一盏明亮的补光灯,将桌上那盘热气腾腾的烤地瓜照得格外诱人。“欢迎家人们来到直播间,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我们逄家桃园村的明星产品。你看这烤熟的地瓜,焦香流油、糖分满满,一口咬下去软糯香甜……”回村任职的大学生葛乐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家乡的特产。
这场充满乡土气息和青春活力的直播带货,正是张家楼街道深入推进“楼里青锋”直播实训计划的生动缩影。为了充分激发回村任职大学生的潜能,张家楼街道精准施策,于今年年初启动“楼里青锋”直播实训计划,让这群“新农人”拿起“新农具”干起“新农活”,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青春引擎”。
技能提升
全方位打造“楼里青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面对一批批选择回到乡村、扎根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如何让他们“待得住、干得好”,并最大限度激发其潜能?张家楼街道党工委进行了系统性谋划。
“我们发现,这些年轻人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对新媒体比较感兴趣,但他们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展示的平台。”张家楼街道党建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此,街道精准施策,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楼里青锋”直播实训计划,旨在为回村大学生搭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实战的完整成长阶梯。
该计划并非零敲碎打的培训,而是一套“组合拳”:通过组织3场围绕乡村发展与数字经济的“头脑风暴”,碰撞思想火花;开展5次涵盖短视频制作、直播技巧、账号运营的“技能培训”,夯实基础;组织2次前往具有电商平台运营经验的村庄或企业的“实地观摩”,开拓视野;最终以1场“立项答辩”,让学员们亮方案、明路径,接受导师团队的评审与指导。
与此同时,街道积极链接区级“青禾园地”成长特训营等资源,形成了区街联动、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这一系列举措,为回村大学生们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让他们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时,底气更足、方向更明。
实战练兵
在镜头内外“深耕乡土”
任何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实训计划的第一步,是让年轻人拿起镜头,重新发现和解读他们脚下那片再熟悉不过的土地。
在张家楼街道的鼓励与支持下,11名担任村主任助理的回村大学生迅速响应,组建起2支风格迥异的抖音短视频创作团队。其中,运营账号“王德福的回村日记”的团队以第一视角记录乡村工作的点点滴滴,从跟随老党员重温峥嵘岁月,到参与儿童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作品内容朴实又充满温度;运营账号“村委会显眼包”的团队则大胆跳出传统框架,运用时下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和剪辑手法,将日常的村务工作、有趣的乡村生活拍成了令人捧腹的“乡村连续剧”,瞬间拉近了与年轻网友的距离。
变化在创作中悄然发生。为了讲好一个红色故事,团队成员一次次拜访聆听,直到对那段历史感同身受;为了捕捉公益活动最动人的瞬间,他们从举着相机的“记录者”变成了忙碌奔走的“志愿者”。他们的镜头,从最初的略带生涩和旁观视角,逐渐变得充满情感与温度。
截至目前,两支团队累计创作了22期高质量原创视频,获得了10.66万的曝光量。这不仅是宣传成效的具体体现,更是这群年轻人深入走访、了解乡情、融入乡亲的有力见证。这段“用脚步丈量、用镜头叙事”的宝贵经历,为他们后续敢于走进直播间、为家乡特产“代言”,打下了最坚实的能力基础与情感根基。
直播带货
助家乡特产“插翅腾飞”
积累了足够的乡土认知与新媒体技能后,这支青春力量开启了更具挑战性的征程——从乡村故事的“记录者”转型为家乡特产的“带货主播”。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让网友看见乡村的美,更要让家乡优质的农产品被更多人尝到。
在张家楼街道的支持下,一个由闲置房间改造而成的标准化直播间迅速建成。手绘的张家楼街道田园风光背景墙清新活泼,“逄家桃园地瓜,甜过初恋”的标语趣味横生。他们的“一号链接”,便是当地久负盛名的逄家桃园地瓜。
然而,直播带货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回忆起首场直播,团队成员逄朔记忆犹新:“准备了很久的话术,一开播全忘了。面对不到10个人的在线观众,直播团队成员只能互相打气,硬着头皮把流程走完。”起步的数据确实有些尴尬: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曾因一条偶然的热门视频冲上600人,但更多时候只有20人左右;日销量在5单左右,其中不乏亲友团的“友情支持”。
但即使日销量只有5单,也没有浇灭团队的热情。“每一单我们都会精心打包,并附赠一张手写的感谢卡片。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订单,更是一份来自陌生人的信任。”团队成员赵泽瀚说。而客户的积极反馈,如“花生特别香”“地瓜确实好吃”,成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在一次次的直播带货、打包发货中,团队迅速成长。他们及时复盘,动态调整策略:将直播时间从白天调整到晚上,以契合目标群体的闲暇时间;改变单纯讲产品的枯燥模式,现场烤制地瓜,直观展示诱人的“糖心”和“拉丝”;从单人讲解变为双人搭档,一个负责讲解,一个与网友互动,提高网友的参与感。
“成交量的意义远超数字本身。”逄朔感慨,“它像一束微光,证明了我们这条路可以走通,也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哪里需要改进。从镜头后走到镜头前,从拍视频到卖产品,这是我们迈出的关键一步。订单虽少,但我们的信心满满!”
张家楼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看重的不是眼前的销售数据,而是这支年轻队伍敢于试错、勇于创新的“破局”精神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村委会院子里点亮的那盏补光灯,不仅照亮了桌上的农产品,更照亮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下一步,张家楼街道将继续为这支青春队伍保驾护航,链接更多资源,让这群扎根沃土的“新农人”真正成长为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兴农人”,在数字经济的广阔浪潮中飞得更高、更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