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07-720.jpg

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双元三地’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入选2022年山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青云梯”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2022年山东自贸试验区5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双元三地’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成功登榜,并作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据悉,“双元三地”是指学校、企业“双元”主体融合办学,“院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种场景协同育人。其中,院校负责专业理论教学,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实操教学,企业负责岗位实践教学,分阶段实现职业技能教育的“三对接”。

“新模式下,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被海尔、海信、京东方等100多家企业聘用,有6000多人进入青岛自贸片区企业就业,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基层管理人员的时间比平均时间缩短了2-3年,学生对口就业率达95%,企业满意度达97%。”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能力中心主任丁培深告诉记者。

近年来,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立足青岛自贸片区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根据《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关于“支持外商独资设立经营性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要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和产教融合发展,引进德国先进职业教育资源,打造实体跨企业培训中心,构建“双元三地”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技能人才服务产业的瓶颈问题,实现了人才培养要素融合共享,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支撑。

其中,校企的深度融合助推企业蜂群式引进。“双元三地”职教新模式孕育出“青岛中德产教融合联盟”并亮相世界职业教育大会暨博览会,极大优化了营商环境中技能人才要素的集聚,助力引进京东方、富士康等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11家,带动引进300多家企业,其中外资企业60多家,有效实现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化服务产业发展。

同时,证书引入推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标准水平。通过引进德国IHK和AHK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了新区智能制造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已建成234个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工位10267个,专业对口实习率最高达98.6%,输送高技能人才5万多人。在培养大批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推高了智能制造产业工人的技能标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双元三地”模式还借助青岛自贸片区的创新政策,催生境外独资培训机构落地青岛自贸片区并实施市场化运行,如德国艾瑞教育集团落户青岛自贸片区,面向40多家德资企业及3000多家国内企业培训技能人才,每年可为青岛自贸片区培训1000多人。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