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台带来新机遇!与会嘉宾纵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
与会嘉宾纵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
新平台带来新机遇
2月15日,在“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共建协议签署暨揭牌仪式上,“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正式落户西海岸新区,这为青岛发挥海洋科研优势、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交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运营后,具体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又该如何用好这个平台?部分与会嘉宾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局长、分党组书记杜继鹏——
支持高质量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是自然资源部在北海区设立的正司局级派出机构,负责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海洋自然资源工作的决策部署,承担海区海洋自然资源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驻地青岛市,所辖区域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四个省市沿海毗邻的我国管辖海域。核心职责是根据自然资源部授权或委托,履行北海区全民所有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海区海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海区海洋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监管、督察为主体,以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为两翼的工作格局,为保障北海区海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局准确把握负责海区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职责定位,主动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推进中韩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治理机制合作,优化覆盖东亚、东南亚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服务平台,拓展与太平洋周边国家海洋合作,参与北太平洋科学组织并在海洋生物委员会担任委员,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的实施单位之一,我局将在前期工作中支持并配合中心的筹建,为中心发展建设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同时,支持高质量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发挥局属事业单位业务优势,依托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策划组织两个平行分论坛,涉及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两个方向,争取参与到今年6月份举办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为青岛论坛注入新元素。
本报记者 仪博文 整理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
将“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打造成国际机构聚集平台
作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的主要建设单位,基于我所在海洋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工作的坚实基础,可在各个方面支持合作中心的工作,将该中心的国际合作工作快速带入正轨。
首先,我所一直深度参与“海洋十年”,关于落实“海洋十年”中国委员会有关决议,协调实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框架》有关项目和活动,将在其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其次,我所目前承办有中韩、中俄、中泰、中马和中印尼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未来,依托这些国际机构,合作中心可快速发展在东亚、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网络,提升中日、中韩、中俄等海洋领域的合作水平,拓展与北太平洋和北极国家海洋和极地领域合作,联合发起科技合作计划,通过举办多种活动,促进交流与互信。
第三,我所目前承办了12个涉海的国际合作机构。未来,可整合我所现有的国际合作机构,迅速将“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打造为国际机构聚集平台,同时强化开展能力建设和国际培训,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规则制定,进一步发挥我国在国际涉海组织中的作用。
最后,在服务地方海洋产业发展合作、推动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方面,可充分发挥我所在海洋基础科研领域与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并开展海洋产业各领域的政策研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广海洋综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蓝色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及海洋灾害领域的解决方案,推广山东省、青岛市海洋综合管理最佳实践经验。
本报记者 龚鹏 整理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孟庆胜——
发挥五个平台作用 推动多方合作共赢
“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是推动我国在“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下开展双多边合作、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创新型平台,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引领力、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见证“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地,这又将是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大事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心启动运营后,将发挥五个平台作用。
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平台。中心将依托青岛众多涉海科研院所、高校及涉海企业等打造海洋科研联盟,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形成多学科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联合国大科学计划落地,不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促进更多海洋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移转化。
二是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平台。中心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地方间合作交流,推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精准对接;推动与有关国家共建海洋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还将培植涉海骨干企业“走出去”,推动多方合作共赢。
三是海洋生态建设合作平台。中心还将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提供支撑,推动在海洋生态保护、应对海洋气候变化及海洋灾害、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务实合作,提升我国参与全球和区域海洋治理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海洋挑战,携手共建人海和谐的美丽家园。
四是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平台。中心将通过国际专家智库建设,组织开展海洋经济融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和RCEP等重要区域合作机制路径和金融政策研究,探索形成青岛实践新经验。
五是国际海洋事务交流平台。中心将以服务国家海洋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指引,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工作与涉海国际组织事务。
本报记者 龚鹏 整理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古妩——
打造国家深海基因库 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平台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要承担的工作是深海科学考察,保护深海的矿产、生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起到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深海大洋管理职能的作用,是我国参与国际治理和国内大洋管理的技术业务中心。目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最核心的任务,是把“蛟龙号”及其母船——“深海一号”船,以及无人无缆深潜器和无人有缆深潜器运行好,为生态科考科学家们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围绕现在国际深海事业发展的形势和局面,前端需要对深海的政策法规、国际规则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和方案;后端需要有成果继承和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平台,并且还要打造国家深海基因库和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大数据中心。把深海获取的样品和生物资源进行后端的保存和数字化的处理后,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为科学家们提供公共平台。通过职业技术安装两端拓展,形成一个全链条的支撑国家深海大洋事务管理的业务技术中心。
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拥有优秀的深海科考装备、重大深潜器,想要进行海洋科考也必须要有利器和工具,所以要提供好、运行维护好“一船四龙”和公共科考平台。其次,要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打造“朋友圈”,吸引更多的国外科研机构,为他们提供可进行公共合作、研讨交流、国际培训的科考平台。
在研究、科考成果这两方面,2018年,青岛举办的西太平洋海山环境区、西太平洋区域环境管理计划高端研讨会,有美国、新西兰、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近120名专家到青岛来参加论坛,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讨论效果。2019年开展的国际联合科考,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邀请了两名日本海洋生物专家和俄罗斯的海洋地质专家,一起前往西太平洋的海山区开展联合科学考察,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本报记者 仪博文 整理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