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07-720.jpg

西海岸新区总工会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实施“点、线、面”齐抓、“家、效、能”同建、“人、智、技”统筹工作模式,有效破解新就业形态“建会难、活动难、发展难”

“九字三招”解“三难”

6月底,中电光谷(青岛)产业园工会联合会在青岛光谷软件园成立。“以前,只知道有工会,但真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今天看到联合会建设的职工之家,活动场地高大明亮、活动器材配备高端,这简直是‘神仙’福利!”职工赵梓童高兴地说。

据了解,该产业园于2011年成立运营,入驻企业900余家,形成了高端海洋经济、高端数字经济两大主导新兴产业集群,是新区企业数量最多、产业集聚度最高的蓝色高新产业集群。像这样以工会联合会的方式建会,近两年来西海岸新区共成立了23家。

>>“点、线、面”齐抓<<

破解建会难问题

新区总工会基层工作部负责人丁传凯介绍,点线面齐抓,就是抓重点,以点带面发展一批;抓主线,行业工会覆盖一批;抓扩面,打破属地吸纳一批。新区总工会创新实行以党建为统领,工会组织深到底、工会活动深到底、工会服务深到底的“一领三深”全网格党工共建机制,在全区设立23个镇街网格工作总站和272个基层网格工作站,全面实施工会组织网格化管理,率先推动已建立党组织的重点企业积极建会,依托骨干、重点企业工会,积极吸纳挂靠或依附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组建一个、带动一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新业态领域,特别是从事交通运输企业的人员分散、流动性大,组织起来难度较大,当初,新区总工会与行业主管部门一道,一家家做工作,一趟趟跑现场,为行业工会的成立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行业工会成立后,活动多起来了,福利多起来了,有了困难有人管有人问了,大家才知道总工会的同志当初真的是为职工办实事,这个娘家人当得不容易!”新区道路货运和出租车(网约车)工会联合会主席王慧谈起建会之初,感慨颇多。

新区总工会以“管理上行·服务下沉”的工作思路,打破属地化传统管理模式,对职工500人以上的民营企业、300人以上的外资企业、32家中央(省、市)企业驻区单位全部实行新区总工会、镇街两级管理;按照扁平化服务理念,建立新区总工会干部下沉机制,推动人往基层跑、事在基层办。聚焦功能区、产业园区、楼宇、社会组织、商会,大力推行“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的建会模式,完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等市级专业园区工会组建工作,全力服务新区建设千亿级产业链,全区25人以上非公企业建会率达93%,入会率达94.1%。

“现在全区共建有44家新业态工会组织,涵盖了832个经济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超过3.9万人。同时,建立了7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活动阵地,为6万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周边职工提供了服务。”新区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宪臣说。

▲新区总工会义诊义询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殷世山 摄

>>“家、效、能”同建<<

破解活动难问题

新区总工会通过建家、提效、赋能的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破解活动难问题,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

“带娃上班不是梦,今年暑假期间社区工会成立了爱心托管驿站,不仅能督促孩子们完成假期作业,进行课程辅导、兴趣培养,还能提供安全完备的课外活动场所,关键还免费,我们不但省了心还省了钱!”西海岸新区陈家庄社区工会会员王梦笛说道。

这样的暖心服务还有很多。新区总工会以区、镇街、企业三方联动,共同推动建立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会、站、家”一体化的“共享职工之家”,目前已建立“惠工家”职工公寓10处、职工之家16家、爱心妈妈小屋25家和户外劳动者服务站72家。

7月1日,经过半年筹划,新区总工会整合社会资源,根据职工所需所盼创新服务方式,开启“义路同行 感恩有你”义诊义询免费服务,为新区广大工会会员,提供线上线下“心灵之约”“中医之道”“法律之援”义诊义询服务。

“今天由我坐诊,上午预约了15名职工,主要诊疗女性健康方面的内容。我热心公益事业,听说可以为新区职工义诊就报了名,利用休息时间,来文化宫为职工服务。”7月8日,来自西海岸新区第二中医医院的鲍媛在参加义诊时说。

新区总工会三级调研员丁守芬表示,新区总工会举办的义诊义询活动,不搞一锤子买卖,不搞一阵风,不搞游击战,拿出文化宫最好的房间,每周一次定点定时开诊开询,用最实际的行动做最贴心的服务,打造新区叫好又叫座的义诊义询品牌。

据了解,新区总工会义诊义询服务包括中医诊疗、心灵辅导、法律援助三项服务内容,每周六上午开门服务,可通过“青岛西海岸新区总工会”微信公众号预约。

精准服务,促活动提质增效。新区总工会每年提供1000个一线企业职工免费体检名额,打破“指标制、任务化”的条条框框束缚,通过齐鲁工惠平台申报,职工对于新区总工会的举措纷纷点赞。对于每一位新加入工会组织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免费赠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综合互助保障”;开展一线职工“求学圆梦行动”,帮助一线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已有749名职工获得学历提升补贴。

>>“人、智、技”统筹<<

破解发展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新业态职工群体面临着职业风险偏高、发展路径狭窄、职业技能缺乏等“软肋”,为解决这一难题,新区总工会采取“人、智、技”统筹,助力新业态职工成长成才。

新区总工会畅通就业创业通道,创新性打造全国首家以直播带岗为主题的产业园。该产业园发挥短视频直播招聘、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创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集聚优势,组织“就业创业·兴业齐鲁”劳模带岗直播活动,发挥劳模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转岗待岗的新就业形态劳动群体实现“指尖就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真是大开眼界,以前支个桌子费尽口舌,守株待兔式招聘30天招不齐人,今天在直播平台上直播带岗30分钟,就有35个人定下了初步入职意向,准备明天就组织面试,以后还真需要多多学习。”九方泰禾国际重工(青岛)股份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张希升高兴地说。

据了解,新区总工会积极组织各镇街总工会、工友创业新业态智惠联盟工会联合会等工会组织搭建线下招聘平台,吸引海尔、澳柯玛、寰宇国际、饿了么等知名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共计3万余个,给予求职者更大的职业选择空间,仅今年上半年达成就业意向5000余人。

7月7日,新区总工会在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召开首批4所工匠学院揭牌仪式。新区工匠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新区工匠学院全面启动运行,打造助力产业工人由“工”转“匠”的实践基地工作迈上新台阶。

据新区总工会生产保护部部长李辉介绍,4所工匠学院挂牌是新区培育壮大工匠型技能人才队伍的具体举措,目的在于整合优势资源,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新区总工会将持续推进工匠学院创建工作,积极探寻工匠人才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打造适应新时代、具有新区特色、发展活力强劲的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

“作为一名新区工匠,我将发挥我的特长,以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技艺,培育工匠人才为目标,利用工匠学院这个平台,通过传帮带,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工匠力量。”省劳动模范、新区工匠孙靖东表示。

新区总工会突出以“人、智、技”帮扶统筹,定期组织专业团队上门,为企业提供劳动关系健康检查,帮助查找、解决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为企业和职工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近年来,累计接收劳动关系预警信息1890条,超前处置企业安全隐患及劳动关系矛盾隐患830余件,其中超前预警化解群体性劳动纠纷5起。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