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管理难”到“民心暖”。去年以来,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农户因销售自家种植的农产品导致占道经营的问题作为重要民生课题高质推进,会同长江路、珠海、隐珠、辛安、黄岛等5个街道选取14处城市“边角地”,通过盘活闲置空间、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不仅燃旺了“烟火气”,更织就了“幸福网”。

“邻舍集”的成功运行,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党建引领业务工作的生动体现,也是以业务为载体让党建工作可感、可触、可及的具体实践。

商贩有序摆摊

市民购物方便

“大姨,菜筐不要越线,要留出人行通道,收摊时记得把垃圾带走。”4月18日上午8时,位于唐岛湾路的“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就已经热闹起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们挨个摊位进行巡查,现场秩序井然。

“政府免费给我们安排地方卖菜,我们再也不用到处跑了,特别安心。”摊主孔秀华高兴地告诉记者。

占道经营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存在着商贩销售需要、市民购买需求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家里种了这么多菜,不卖就浪费了”是执法队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经常听到的声音,确实存在农产品销售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区域市民就近购物需求难以满足。但是,占道经营不仅影响市容环境,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如何既让市民能在“家门口”买到新鲜的瓜果蔬菜,又让农户安心合法地摆摊,不给环境秩序“添堵”?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强化问题导向、有解思维,围绕满足农产品销售、市民消费“双向需求”,为销售自家种植农产品的农户“定制”打造了“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邻舍集’推出后,我们引导附近商贩都到‘邻舍集’摆摊。从运行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直属三中队副中队长孙剑告诉记者。

打造14处摊点

便民而不扰民

“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托党建大抓作风建设,引领业务工作围绕民生诉求创新突破的生动实践,切实把城市的“边角地”打造成了农户的“安心地”、市民的“方便地”、基层执法的“规范地”,有效探索出一套“三方共赢”的良性治理模式,为解决占道经营问题蹚出了新路径、给出了新方案。

记者了解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项目作为局党组、基层党支部“书记工程”,对占道经营投诉举报进行全面复盘分析,提出了市容秩序“一策、两线、三区、四类、五点”精准治理思路,研究制定《关于试行“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的指导意见》,在长江路、珠海、隐珠、辛安、黄岛等5个街道打造“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14处,可同时容纳商贩240余个,辐射周边30多个小区,成为了补缺农贸市场的有效途径。

其中,在场地设置方面,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先探勘、再试点、后运行的设置程序,广泛挖掘辖区较为宽敞的人行道或闲置场地,对拟设区域周边全面摸排调研,有效规避了与农贸市场或经营门店冲突,杜绝了影响车辆、行人正常通行以及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等问题发生,真正实现了“便民而不扰民”。

突出公益属性

实现三方共赢

“邻舍集”的名字来自西海岸本地的一句方言“邻舍己”,形容邻居之间互相亲近、互相包容,也寄予了新区城市管理者、摊贩、周边居民如同邻居一般相亲相爱的美好期待。

“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仅限于售卖自产自销农产品,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属于公益性免费摊点,为乡镇农户大大减轻了摊位费、卫生费等经营成本负担,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每处“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均统一设置了“管理规约”标识牌,明确了经营范围、经营时间和经营秩序等要求。设置后,基层执法队员可将周边占道经营商贩就近疏导、集中管理,减轻了管理压力。

“我们始终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执法工作各个环节,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执法工作全过程,办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提升新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陈卫斌告诉记者,“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丰富了以柔性措施治理占道经营问题的方式方法,取得了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共赢的治理效果,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有力提升了执法形象和新区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