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镇:先行先试,沃野育出“场好品”
2023年,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成功获批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镇。依托该试点项目,大场镇先行先试、善作善成,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改革经验。其中,通过搭建“三社一司”发展平台,以党组织领办市场主体模式,成立运营同富田园合作社、同富劳务合作社、同富乡舍合作社和强村共富公司,有效解决农村发展的诸多难题,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小田并大田”承包地细碎化解决方案等经验做法,在新区全域复制推广,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
“三社一司”集成改革
有效盘活“人地房钱”
“以前,我们家的土地都是自己来种,费时费力,产量也不高。”大场镇营楼村村民孟召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土地交给同富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托管,她再也不用为种地操心了。
同富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大场镇共富田园合作社的一部分,通过共富田园合作社,全域推广“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我们合作社全程托管了营楼村近4000亩耕地,进行统一机械化管理,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同富勤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告诉记者。
“依托农综改资金支持,我们积极推动土地托管,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减垄、改水和通路,使全镇农田面积扩大了10%以上。”大场镇农业农村中心负责人张坤介绍,目前,大场镇全镇托管农田面积超6万亩,其中有2.6万亩委托给同富田园合作社进行全程托管。
土地托管后,“闲下来”的农民该去哪儿就业?大场镇指导各村党组织牵头组建同富劳务合作社,吸引有一技之长、有务工意愿的农民入社。
“我们充分利用农综改项目建设带来的就业机会,在绿化养护、卫生保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中优先使用合作社社员,形成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场镇劳动保障工作分管负责人王玉宏表示,该镇聚焦辖区项目用工需求,投入农综改资金实施“场苗”计划,开展农业机械、家政服务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帮助674名村民掌握一技之长,让部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村综合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大场镇推动实施农房盘活改革,试点创办同富乡舍合作社,探索开展居住融合试点,鼓励符合宅基地审批条件的村民在中心村建设庭院式新型住宅,致力于打造未来乡村示范区,首批13处多层庭院式住宅已完成交付。
打造强村共富公司
做好“强产业”文章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场镇积极指导试点村成立强村共富公司,创新“强村共富公司+社会资本+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以项目为引广纳社会资本,引导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回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大场镇通过强村共富公司投入1600万元农综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1.3亿元,打造陆海统筹良种繁育示范项目。建设刺参良种繁育中心和现代渔业种质创新基地,通过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设备,成功突破了种源核心技术,推动特色优质种源的保护和利用。聚焦小麦、玉米、花生等粮油作物种业发展,建设了粮油育种创新示范基地和农林业种苗研究中心,探索“种质保护+种子培优”协同发展机制。
大场镇还建设了7000余平方米的现代果蔬储销中心,优化了果蔬的储存条件,提高了农民的销售收入。引进专业化市场主体进行电商运营,完善大场果蔬“种、收、储、加、销”全产业链条,建设果蔬电商综合中心项目。
强村共富公司通过精准引进产业项目,坚定不移做好“强产业”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同时,强村共富公司将盈利用于经济薄弱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兜底保障。
农文旅深度融合
叫响“场好品”品牌
近年来,大场镇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聚焦“场好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研学+”农文旅特色品牌,实现了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场镇通过引进、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进行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产品质量管控,成功打造“场好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场草莓、水果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广受市场好评。
“场好品”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大场镇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在“场好品”品牌的引领下,大场镇的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除了“场好品”品牌,大场镇还积极打造“研学+”农文旅特色品牌。建成和启用国防教育广场、南辛庄草莓科普基地、盛客隆现代农业研学基地等项目,为大场镇的研学旅游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平台。
在“双品牌”战略的引领下,大场镇的农文旅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园区、研学基地、乡村民宿等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