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手工制作的花馍成为走俏的年货。作为中国民间面塑品,花馍又被称为“面花”“花馒头”,其造型生动、制作精巧细腻,已有千年历史。在我国北方地区,逢年过节都有蒸花馍的传统,一代代民间巧匠通过口传心授,将花馍技艺传承至今。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琅琊镇王家台后村的龙湾花馍王娟经营部,探访一块块普通的面团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寓意美好、造型独特的花馍。

五六点钟到店

精心准备材料

龙湾花馍王娟经营部由46岁的王娟和丈夫王悦聪经营。早上五六点钟,夫妇俩就已开始在店里准备食材了。

走进店内,一股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花馍的醒发环境至关重要,温度低了醒发慢,高了又容易过头。”王娟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熟练地开始了和面工序。她拿出准备好的南瓜泥,与鸡蛋、面粉、发酵粉以及适量的温水混合,然后用双手灵巧地揉制。很快,一块色泽鲜艳的黄色面团便呈现在记者眼前。

接下来,王娟用揉面机将面团进一步揉制。经过30多次反复揉制,面团变得光滑如镜、回弹性极佳。王娟小心翼翼地将面团放置在面板上,并用一层保鲜膜轻轻覆盖,防止其干裂。随后,她又拿出菠菜汁、甜菜汁等天然色素,将它们分别混入面粉、发酵粉及温水中,和成绿色、红色的面团。色彩鲜艳的面团经过揉制,整齐地摆放在面案上。

“和面是蒸出好花馍的基础。要将面粉加少许碱,制成面引子,发酵两天,再用面引子、酵母粉、面粉和成面团发酵40分钟后进行捏制。捏好的造型需要完成二次发酵,才能放入蒸箱。”王娟说道。

深受长辈影响

钟情制作花馍

和面期间,王娟告诉记者,她的娘家在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泊里红席闻名的泊里镇。像许多那个年代的当地人一样,王娟的父母常年弓身于高粱篾子之间,捆坯子、刮篾子、编隔子、挑席子,凭手艺撑起一个家。这种劳作场景叠加在王娟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加之基因遗传,让她也拥有了一双巧手、一颗匠心。

“小时候,逢年过节奶奶和姥姥都会蒸制花馍。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将面团捏制成金鱼、兔子、花朵等各种形态,再配以红豆、红枣等食材进行点缀,那些花馍看起来既喜庆又充满创意,令我心驰神往,也想制作出那样的花馍。”回忆往昔,王娟的脸上满是幸福。

“花馍不仅样子好看,还有吉祥的寓意,寄托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王娟告诉记者,传统花馍通常以花鸟虫鱼、蔬菜杂果等为主,以表达思念、祝福、向往等心愿。端午节或婴儿满月时,舅舅一般会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圆圈面花,乡亲们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其中,鱼代表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代表时运亨通、青云直上;莲花代表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就这样,对花馍技艺情有独钟的王娟于2013年起开始制作花馍,并逐渐打出名气。

花馍造型精美

赢得顾客青睐

站在宽大的面案前,王娟和王悦聪默契地将红色、黄色的面团平均分成几份,开始制作花馍。

只见王娟将一块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最后装上眼睛,一个惟妙惟肖的蛇头就做好了。她又通过切、划、挑等手法做出蛇身的纹理感,然后把蛇身与蛇头拼装在一起,小蛇造型的花馍就呈现在记者眼前。

“为了让顾客吃得健康,我制作的花馍坚持采用绿色天然的果蔬汁和面,所以比较受大家认可。”王娟表示,龙湾花馍王娟经营部开业10余年来,为顾客制作了“寿桃”“鸳鸯”“枣饽饽”等各式花馍。

“有一位60多岁的顾客,订了四层的‘寿桃’花馍,每层造型都不同,有‘福袋’‘牡丹’等,我们整整做了一天才完工。这位顾客后来反馈,当她跟亲友分享这款花馍时,大家都被惊艳到了,我听到后特别开心。”王娟对记者说道,“还有一个年轻人,订了我们的花馍给朋友当作乔迁贺礼,结果那位朋友把花馍放到新房里不舍得吃,说是太精美了。”

“五年前的一个夏夜,几个来王家台后村旅游的家庭因当天下雨待在我家经营的民宿里无处可去,闷得慌,我就突发奇想带孩子们一起玩面。”王娟所说的“玩面”便是面塑,因为她捏什么像什么,孩子们的好奇心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跟着她学起了捏面塑。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整个旅程更有意义了。“后来,玩面就成了我家民宿的保留项目,我的面塑手艺也有了进步,我愈发喜欢做花馍了。”王娟笑着说道。

做好造型的花馍,被放入醒发箱里醒发半小时,而后被放入蒸箱。又过了20分钟,造型饱满的花馍出锅,瞬间满屋蒸汽升腾、面香浓郁。

王娟告诉记者,为喜迎蛇年新春,她专门设计了几款带有蛇元素的花馍,蒸出浓浓的中国年味和满满的幸福感。随着春节订单纷至沓来,这些巧妙融合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的花馍,将承载着美好的祝福,走进更多市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