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路上、地头到处是柴草堆,不仅挡路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集中堆到‘共享场院’,既安全又整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宝山镇黑埠沟村村民王女士说。近年来,宝山镇聚焦果木种植多、畜牧养殖户多、柴草乱堆乱放多的“三多”现象,创新推行“共享”治理模式,通过建设“共享场院”“共享养殖场”,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实现生态提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突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脏乱差”到“洁净美”

共享场院破“三多”

宝山镇多丘陵地貌,果木种植面积达2.6万亩,畜牧养殖户超千户,“柴草多、粪污多、杂物多”曾是困扰村庄环境的三大顽疾。为破解这一难题,宝山镇坚持问题导向,选取黑埠沟、丛家屯、七宝山3个自然村作为试点,创新推行“三步清理法”,即村干部带头拆除私搭乱建、清理公共区域杂物,党员分片包户上门动员村民自清自运,再通过“村民议事会”充分协商,制定集体清理方案,凝聚起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仅用1个月时间,试点村便集中清理出5亩闲置的村集体机动地,建成9个标准化“共享场院”,集中收纳柴草堆349个、农机具37台,彻底解决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顽疾。

为保障“共享场院”规范有序运营,宝山镇建立“一户一格”编号管理制度,村民凭登记卡即可免费使用专属储物空间;同时通过政府补贴与村民自筹的方式,为每个场院配套建设防护网、防雨膜和消防设施,安排专人定期巡查维护,既保障了村民物资安全,又有效消除了各类安全隐患。

“污染源”变“增收点”

共享养殖促“双赢”

如果说“共享场院”破解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难题,那么“共享养殖场”则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尧王山前村的“共享养殖场”内,67户养殖户的521头牛羊被分区域规范养殖。“以前在家养牛,夏天苍蝇蚊子成堆,现在集中养殖,不仅环境干净了,还省了饲料和人工成本,粪肥还能卖给合作社,一年下来能多挣2万元。”养殖户周庆波说。

作为全镇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养殖在带动村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散养带来的面源污染曾让环境治理陷入“边整治边反弹”的困境。2022年,宝山镇以“村集体+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在尧王山前村建成首个“共享养殖场”,由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为养殖户提供防疫、饲料供应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养殖场配套建设了沼气池和有机肥加工车间,将养殖产生的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不仅彻底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还构建起“养殖-粪污-有机肥-果木种植”的循环产业链,为周边苹果等种植园区提供有机肥料。

“个案例”成“可复制”

共享模式优治理

从“共享场院”到“共享养殖场”,宝山镇的“共享”模式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共享”理念整合闲置资源,有效降低了治理成本,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以“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了村干部、党员和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凝聚起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互促共赢。

截至今年上半年,宝山镇月度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整改率达86%,出境口水质检测结果实现突破性跃升,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下一步,宝山镇将深化“共享”治理模式,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和运营机制,让环境治理成果更多惠及群众,持续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