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人工插秧,40年前的海水稻回来了
村民们踩着泥水,弓着腰,手持成捆的秧苗,慢慢退着小步,随着手臂的一起一落,一株株秧苗插在稻田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人工插秧难得一见,如今这一场景再次出现在即墨金口侯家滩网格的百亩稻田里。
一边是插秧的场景,而另一边则是拔秧的繁忙。距离稻田不远是一片育苗区,几名村民蹲在水田里,将拔出的秧苗打捆,然后,统一送到稻田,均匀摆放,方便插秧。“看起来简单,拔秧、插秧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金口镇金口村党委书记兼侯家滩网格支部书记侯宝车说,以插秧为例,劳作一天,村民要一直弓着腰,看似随意一插,却要讲究行距,而且每行要成一条直线,这些全靠经验。
侯家滩靠近丁字湾,还有五龙河经过,周边盐碱地适合种海水稻。自古以来,这里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金口香稻”也是北方香稻的典型代表。“40年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水稻,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这门技术。”侯宝车说。然而,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为水源不能满足需求,当地人逐渐放弃种水稻。
目前,当地海水稻只有粳米一个品种,由于受气候、光照等影响,水稻生长周期长,近200天才能收获,也正因如此,这里的海水稻口感独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